热搜: welcome登录彩票攻略
中新社酒泉12月4日电 题:埃及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惠及埃及航天发展?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12月4日,中埃联合研制的卫星埃及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了解,该卫星项目使埃及成为首个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开展卫星合作的国家,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中埃航天高技术领域的合作项目,这颗卫星在设计过程中有何特殊考量?它给埃及航天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方研制人员作出解读。
设计好用、易用的卫星
埃及二号卫星是一颗低轨光学遥感卫星,采用中国研发的成熟卫星平台CAST1000,并配置高图像质量光学相机,运行于600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获取的遥感图像将应用于埃及的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管理等领域,给埃及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作为一颗为埃及“量身定制”的卫星,埃及二号卫星与中国以往的遥感卫星相比,多了“个性化”考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表示,由于卫星发射入轨后将交由埃方独立控制,而目前埃及的地面测控站相对较少,这对卫星的在轨自主运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月4日12时1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埃及二号卫星。汪江波 摄
此外,在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卫星还要好用、易用。随着太空轨道碎片日益增加,在轨工作的航天器被撞击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让埃及科研人员通过简单操作就能避开太空垃圾,也是研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此,研制团队设计了20余种在轨自主安全模式,并专门开发了一键碎片规避、在轨自主生存模式等功能,为后续埃方开展卫星业务化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见证了中埃双方的密切合作,它不仅为埃及提供了一颗能够广泛服务于其国计民生的卫星,更使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具备卫星总装、测试能力,并率先实现卫星研制本地化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表示,中国在光学遥感卫星领域已经积累许多成功案例,并具备完善的设施,而埃方目前尚未实现整星的独立研制,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中方研制团队不单是交付卫星初样星,还要传授埃方团队如何设计、验证、集成、测试卫星,在卫星研制上逐渐从以我为主、对方为辅,过渡到以对方为主、我为辅,最终实现由埃方独立设计、研制的目标。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埃及在中国援助下构建起卫星研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除了拥有一颗在轨遥感卫星,埃及搭建了卫星研制的全链条基础设施,包括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AIT中心)、运控卫星的地面操控系统和生成图像的地面应用系统等。
同时,这次合作也帮助埃方培养了本土航天人才。据了解,自项目建设之初,埃方就仿照中方岗位设置,对应配置了卫星研制团队,深度参与卫星设计、测试、总装、评审等各个环节。
12月4日12时1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埃及二号卫星。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是中埃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结出的硕果。李昀锡 摄
研制成功是双方的共同心愿
埃及二号卫星是中国首次利用境外设施开展整星级卫星总装、集成、测试、环境试验。今年3月,中方研制团队远赴埃及,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境外联合研制工作,并对埃方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在那里,埃方设计师跟着中方设计师,一边操作、一边交流,共同完成岗位任务。
在朝夕相处中,双方设计师也成了朋友,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方测试指挥的工位代号是“163”,时间久了,埃方设计师就跟着用“幺陆叁”与中方测试指挥打招呼,中方设计师也学会了用“哈比比(亲爱的朋友)”和“稍可兰斯(谢谢)”互动。
中方研制人员回忆称,埃方团队在合作中十分投入。卫星开展热试验时,埃方主任设计师塔拉勒两天未合眼,全程参与各测试环节。赶上当地的斋月,埃方科研人员在不能进食喝水的情况下仍然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中。
“成功研制卫星是每一位航天工程师的心愿,埃方航天工作者同样如此,这份投入与热爱和中国航天人是相通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说,期待埃及未来能独立设计、研制卫星,在自己的AIT中心生产卫星,并掌握运控一颗卫星甚至星座的能力。(完)
中新社酒泉12月4日电 (马帅莎 张未)埃及二号卫星12月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中埃航天合作的重要成果,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对中国未来的航天国际合作有何启示?它将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航天“走出去”?
据了解,此次发射的埃及二号卫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可获取2米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能够为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作物监测、尼罗河洪水监测、新开罗等“沙漠新城”的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副主任高绿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在多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包括建立联合团队开展联合设计与研制、促进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采用新的卫星工程管理模式等。“埃及是阿拉伯、非洲大国,此番中埃两国开展航天合作,是中阿、中非开展航天合作的典范,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过去,中国航天也曾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过卫星研发和发射服务,如“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等,在当地通信、农业、文化、环保、气象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发射的埃及二号卫星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有评论指出,中国航天不仅“交钥匙”,而且“带徒弟”,为埃方培养本土航天人才,推动技术转让,建设当地航天器研制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中国航天技术、航天标准“走出去”。
“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埃两国组建了联合团队,埃及航天工程师深度参与卫星的设计、研制、测试的全过程。”高绿化说,中方在合作中更加注重帮助合作方提升航天领域“软实力”。
据了解,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具备完整卫星研制及总装测试能力的国家,并将牵引带动埃及航天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促进埃及当地的卫星自主研制、自主总装集成测试、地面测运控、数据处理与共享,推动行业应用发展。
谈及中方为何在合作中重视航天技术转让,高绿化表示,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平等权利,这也是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基本理念。中国始终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既注重‘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中国航天愿继续与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初样、正样整星级产品运至境外,首次在境外完成全流程整星级的卫星试验,并在国外完成初样星交付。其间,中埃双方为了更顺利地开展联合研制,决定使用中国航天标准,以统一的思维模式、数据指标、管理要求开展工作。
事实上,“使用中国航天标准”并非埃方的最初选择。记者了解到,在签署合同时,中埃双方曾就卫星研制过程采用哪种航天标准展开过讨论。埃方大部分设计师曾经留学欧美,接触更多的是西方的航天标准。在讨论中,中方设计师向埃方展示了中国航天标准的内容和规范要求,也展示了中国航天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通过多次探讨交流,双方最终统一了联合研制的标准,即使用中国航天标准。
专家指出,这不仅为埃方后续独立发展航天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未来中国宇航产品出口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卫星入轨后,将由埃方独立测运控。高绿化称,后续,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将继续做好卫星在轨测试与交付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为项目明年的成功交付提供管理保障。
他还指出,今后,中国愿同埃及共同努力,探索两国卫星遥感数据共享交换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拓展两国航天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完) 【编辑:邵婉云】